迫切需要科技力量来控制"白色污染"这一顽固疾病

2021-03-15 14:19   来源: 互联网

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环境的"顽疾"。目前,全国31个省已出台塑料污染治理实施计划或行动计划,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也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废塑料污染尚未得到缓解。今年两会上,九三学社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联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新材料的开发,连续两年提出了促进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他对科技日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可降解材料作为替代传统塑料的新材料,已开始在一次性购物袋、一次性稻草、一次性餐具等领域推广。

image.png

加强对核心技术产业化的支持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袋400多万吨,但塑料废物的回收率和利用率不超过35%。大量废塑料进入环境,在海洋废物中,塑料废物占80%以上。


为了减少塑料等污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快递包装的绿色转变,自今年一月一日起,"塑料禁令"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秸秆、发泡塑料餐具、超薄塑料购物袋等,可降解材料行业迎来了"春天"。


郑月明说,目前,我国可降解材料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在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在生产能力方面,国内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聚乳酸(PLA)等可降解材料的建设和规划能力已接近1000万吨。然而,在产能激增的背后,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产品结构问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面临过剩的风险。


image.png


2019年,中国塑料产品产量达到818.42万吨,其中可降解塑料的实际消费量仅为44000吨,不到1%。预计到2022年年底,中国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将增加到708000吨。未来10年,可降解材料工业规模预计将达到1000亿元。


郑月明说,发展可降解材料产业还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促进废旧塑料的智能化绿色回收利用


改善回收和再生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塑料污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我国在塑料回收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位于浙江省安吉的Violia Huafei聚合物技术(浙江)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再生塑料制造商之一。每年,数十亿个废塑料瓶在这里被清洗、净化、切片和再加工。废塑料在涤纶长丝、包装塑料、汽车塑料、电器、家用电器等产品中再生,甚至以洗发水瓶、衣服、鞋子等形式回归人们的生活。


但是,环保设施不完善、技术落后、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再生塑料产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主任委员袁志敏建议加强塑料回收处理基地建设和设备改造,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中心,通过专项资金、设备补贴、定向贷款等方式,鼓励塑料回收设备升级升级,促进塑料回收利用的智能化、规模化、清洁化发展。


九三学社在建议中提出要加强科技研发,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的技术水平,在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的基础上,从原料、合成、加工、使用和处理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创新废塑料回用工艺流程,开发创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开辟再生塑料的适宜应用途径。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电商在线"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简介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sitemap